EN
https://www.gov.cn/

新闻办就空间实验室飞行任务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

2017-04-28 13:20 来源: 中国网
字号:默认 超大 | 打印 |

bet体育在线_365bet体育在线@新闻办公室于2017年4月28日(星期五)上午10时在bet体育在线_365bet体育在线@新闻办新闻发布厅举行新闻发布会,请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王兆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副总经理杨保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应用系统总设计师赵光恒、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副主任孙军介绍空间实验室飞行任务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国新办新闻局副局长袭艳春主持发布会 中国网 赵娜 摄

[国新办新闻局副局长 袭艳春]女士们、先生们,上午好。欢迎大家出席bet体育在线_365bet体育在线@新闻办新闻发布会。昨晚天舟一号飞行任务取得了圆满成功,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相关情况,今天我们非常高兴的邀请到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王兆耀先生,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副总经理杨保华先生,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应用系统总设计师赵光恒先生,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副主任孙军先生。请他们向大家介绍空间实验室飞行任务有关情况,并回答大家的提问。

国新办就空间实验室飞行任务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 中国网 赵娜 摄

下面,就先请王兆耀先生作介绍。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王兆耀 中国网 赵娜 摄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 王兆耀]女士们、先生们,记者朋友们,大家上午好,很高兴和大家见面。昨天晚上19时07分,我国首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完成了对天宫二号的推进剂在轨补加试验任务,标志着天舟一号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至此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实验室阶段任务顺利地实现了“成功首飞、稳定运行、健康驻留、安全返回、顺利补加、成果丰硕”的任务目标。受任务总指挥部委托,今天我们和大家见面,通报天舟一号飞行任务的主要过程,回顾空间实验室阶段任务的发展历程,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天舟一号是为我国空间站全新研制的货运飞船,此次任务也是天舟货运飞船与长征七号运载火箭组成的空间站货物运输系统的首次亮相。下面我再简要回顾一下这次任务的主要过程:

4月20日19时41分,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在文昌航天发射场由长征七号遥二火箭发射升空,按程序准确进入预定轨道;

4月22日12时23分,天舟一号在距地面393公里的近圆轨道与天宫二号实现自动交会对接形成组合体;

经历补加准备、浮动断接器插合及补加管路检漏、燃料贮箱补加、氧化剂贮箱补加、状态恢复五个阶段的工作,于4月27日19时07分,天舟一号顺利完成对天宫二号的推进剂在轨补加技术试验,表明我国突破和掌握了这一重大关键技术。

后续,为充分发挥综合效益,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将继续进行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的组合体飞行,以及独立飞行,并视情开展绕飞、自主快速交会对接等一系列拓展试验,巩固推进剂在轨补加技术成果。之后,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受控陨落至南太平洋预定海域,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继续独立在轨飞行,开展一系列的实(试)验。

2010年9月,中央批准载人空间站工程立项,分空间实验室任务和空间站任务两个阶段实施。空间实验室阶段任务的主要目标是,突破和掌握货物运输和补给、航天员中期驻留、地面长时间任务支持和保障等技术,开展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为空间站建造和运营奠定基础、积累经验。

在前期技术攻关、产品研制和任务准备的基础上,2016年以来,工程全线坚决贯彻中央决策部署,成功组织实施了长征七号首飞、天宫二号飞行任务,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以及此次天舟一号飞行任务,空间实验室阶段规划的四次飞行任务全面完成,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任务取得全面胜利,为我国空间站组装建造和长期运营奠定了坚实基础。在空间实验室阶段任务准备和实施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同志多次亲临任务现场、发来贺电,与神舟十一号任务航天员乘组天地通话,亲切接见航天员及参研参试人员代表,给工程全体人员巨大鼓舞。中央国家机关、有关省市区和军队相关单位全力做好保障,工程上下全体参研参试人员奋力拼搏,形成了上下同心、团结协作、众志成城的生动局面,取得了四次任务连战连捷、阶段任务圆满收官的优异成绩。在此,我谨代表任务总指挥部,对各方面的热情关心、大力支持和共同努力,表示衷心的感谢!

2017年,是我们党和国家发展历程中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年。在喜迎党的十九大、建军九十周年、香港回归二十周年前夕,在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实施25周年之际,空间实验室飞行任务圆满收官,再一次宣示了中华民族崛起的雄心壮志,建设航天强国的坚定信心。我们深知,“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在阔步走进“空间站时代”的新起点新征程上,我们将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始终秉持载人标准做好研制建设各项工作,积极谋划载人航天后续发展,努力推动中国载人航天事业迈向新的更高水平。

下面,我们愿意回答大家的提问。谢谢。

国新办新闻局副局长袭艳春有请记者提问 中国网 赵娜 摄

[袭艳春]感谢王兆耀先生的介绍,下面就进入答问环节。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情况,今天我们安排了全程的英文同声传译,按照惯例提问前还是请通报一下所在的新闻机构。

中央电视台记者提问 中国网 赵娜 摄

[中央电视台、中国网络电视台和央视新闻移动网记者]我想请问王主任,刚才您介绍了天舟一号这次飞行任务的有关情况,在您看来,这次任务和以往相比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另外,后续飞行任务当中还有哪些看点值得我们关注?谢谢。

[王兆耀]与以往的载人航天任务相比,天舟一号飞行任务是我国空间站货物运输系统的首次飞行,因为是首次飞行,有几个特点:一是任务的状态新;二是技术难度大;三是任务持续时间长。任务状态新,具体可以体现在刚才讲的天舟一号是我们为空间站全新研制的一个货物运输器,在上行载货比,就是本身自重和拉货的比叫上行载货比,以及推进剂补加的量,这些指标与国际在用的、现用的货物补加运输系统都是比肩的,或者是优于的。同时,我们还在天舟上安排了10多项科学实验项目,提高了整个任务的效率。

第二,技术难度大。天舟一号是全面承担了推进剂的补加验证试验和下面还要进行的自主快速交会对接试验。这两项试验都是国际上公认的航天技术难度比较大的技术,推进剂补加现在这个技术据我们掌握了解,国际上也就是俄罗斯、美国掌握,而真正在工程应用上也只有俄罗斯,现在为国际空间站推进剂补加主要是俄罗斯在做,应该说这个技术难度还是很大的。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技术,现在交会对接需要两天的时间准备过程,将来这个试验成功以后,只需要6.5个小时就能实现两个航天器在空间的交会对接,这样大大提高了我们工作的效率。

第三,持续时间长。这次任务从飞船运抵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2月中旬就运进去了,到将来天舟一号拓展试验完成历时半年以上。这么长时间,对整个任务的组织、指挥、支持保障系统都是一个新的考验。同时,这次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和天宫二号组成的组合体在天上要运行两个月,这也是我们国家组合体运行时间最长的一次。

作为空间站建造前的载人航天最后一次飞行任务,可以说这次任务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飞行后期还将安排一系列的拓展试验,看点还是不少的。比如,刚才讲的要进行绕飞、快速的自主交会对接;再比如要释放搭载的一颗立方星,在轨道上,还要验证一个先进的导航自导的控制装置以及国产的新型元器件。再比如我们安排了非牛顿引力的实验装置,主动隔振关键技术也要进行验证;还有一些微流控芯片,在失重条件下、微重力条件下对细胞的增殖、分化的影响,这些实(试)验也将陆续的展开。因此,可以说后面还是有很多项目是值得期待的。谢谢。

中国日报记者提问 中国网 赵娜 摄

[中国日报记者]我有个问题请问赵光恒先生,在此次天舟一号飞行任务中,空间应用系统安排了哪些载荷?具体开展哪些实验?谢谢。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应用系统总设计师赵光恒 中国网 赵娜 摄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应用系统总设计师 赵光恒]空间应用系统在天舟一号货运飞船上安排了微重力对细胞增殖和分化影响研究,两相系统实验平台关键技术研究、非牛顿引力实验检验关键技术验证以及主动隔振关键技术验证这些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中国科学院、国内相关科研院所以及内地和香港的高校等12个科研团队参加了这次研制实验。其中,微重力对细胞增殖分化影响研究是在微重力环境下对干细胞增殖分化以及细胞结构功能的影响,在国际前沿重点方向上开展八项研究。我们期望对胚胎干细胞、肝干细胞、多能干细胞、骨细胞、成骨细胞等等这些细胞微重力下增殖和分化的规律有一个深度的认识。这些研究成果将来可以应用于地面和太空的干细胞组织工程,再生医学、人类的生殖以及骨质流失的预防和干预等等方面。载荷入轨以后,即开始为期三十天的实验,目前实验进展顺利。这是第一个项目。

第二个项目,两相系统实验平台关键技术的研究项目,我们主要是为解决空间高效传热的工程难题,探索空间相变传热的强制机制,验证两相系统关键技术,同时还开展微重力环境下蒸发和冷凝组合实验的研究,为我们进一步认识重力对相变传热传质的影响规律,为后续开展实验和工程应用奠定技术基础。

第三个项目,非牛顿引力实验检验关键技术验证,这个项目主要是在轨测试高精度静电悬浮加速度计的工作性能,加速度计性能指标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将对我国后续开展空间基础物理研究、弱作用力测量、重力梯度测量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

第四个项目,主动隔振关键技术验证。主要进行磁悬浮主动隔振关键技术在轨验证,能够将飞行器平台提供的微重力水平提高1到2个量级,来满足这次任务和未来高微重力实验的需求。

俄罗斯塔斯社记者提问 中国网 赵娜 摄

[俄罗斯塔斯社记者]昨天中国表明了科技水平已经有很高的程度,这样情况下,中国愿不愿意和俄罗斯开展合作?第二个问题,空间站运行以后,你们希望航天员是长期驻留,还是一段时间驻留?

[王兆耀]从1992年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实施以来,我们和俄罗斯一直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我们成立了中俄载人航天合作联合委员会,在这个委员会的工作架构下,两个国家在载人航天领域开展了多项合作。前期我们的载人飞船研发、舱外服研发以及相关技术的研发,俄罗斯都给予了我们大力的支持,我在不同的场合也对此表示感谢。载人航天应该是一个国际合作很好的项目平台,我们国家历来遵循在互相尊重、平等互利、开放透明的原则基础上,和世界各国开展载人航天的合作,我们还是很愿意和包括俄罗斯在内的所有各个国家继续开展这方面的合作。

第二个问题关于空间站是否长期住人的问题。根据我们的规划,在建造阶段,就是从建造阶段的时候根据需要安排航天员在空间站驻留,等建成以后,要长期驻留。花了那么大的代价,建成了一个难得的空间平台,航天员不驻留太可惜了。谢谢。

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记者提问 中国网 赵娜 摄

[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记者]天舟一号是中国第一艘货运飞船,它的运输能力是怎样的。另外,推进剂补加就是大家所说的太空加油,突破这项技术有哪些意义,我们也注意到在中国发射天舟一号的同时,美国和俄罗斯几乎是前后脚都发射了两艘飞船,是否能够比较一下中国的天舟和国外的货运飞船有什么样的特色?还有据报告,国际空间站的运送货物情况并不是很顺利,事故也是不断,也有一些媒体说国际空间站经常面临“断顿”的风险,是不是未来有需要的话,中国的天舟是否可以承担起为国际空间站运送货物的任务?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副总经理杨保华回答记者提问 中国网 赵娜 摄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副总经理 杨保华]我们货运飞船的能力,天舟一号货运飞船是我们国家载人空间站重要的组成部分,这次为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运送物资和推进剂,同时以后还要承载空间站废弃物,再入大气层的时候烧毁。天舟一号货运飞船是我们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抓总研制的,能力是最大上行载货量6.5吨,在满载的情况下总重达到13.5吨,其中用于推进剂补加设计的能力达到2.1吨。这个能力还是非常强的。

接着回答第三个问题,与国外同类现役货运飞船相比有哪些特点。第一个特点,它上行物资能力非常强大,表现在一是它的运货能力强,二是载货比高。运货能力强就是上行达到6.5吨,这个值是非常高的,现役的俄罗斯货运飞船现在经常看到发射的进步号,上行能力才2.3吨总的货运量。美国的天鹅座货运飞船上行能力在2.7吨,猎户座就是在3.5吨左右,现在俄罗斯和美国现役的货运飞船载货量都在2吨到3吨多的区间范围内,我们国家货运飞船天舟一号上行能力达到6.5吨,第一是载货量大。

但是大家知道,已经退役的欧空局ATV自动转移飞行器,它的上行能力非常强,达到7.7吨,但是它的满载情况下重量非常大,突破超过20吨,将近21吨,虽然它的上行能力到7.7吨,但是满载情况重量非常大,所以在载货比,最大载货量与满载时货运飞船总重量之比称之为载货比,像ATV才刚超过0.3,我们天舟一号这个比非常高,接近0.5,达到0.48,这个指标非常高,反映了我们货运飞船承载的能力。这是我们讲的第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载货量大,载货比高。

第二个特点就是型谱化发展,可以满足多种用途。虽然我们国家的载人航天起步比较晚,但是我们的起点非常高。在货运飞船设计之初,我们就构想了一系列的型谱化的设计,这次发射的天舟一号设计是全封闭的货运舱,主要上行给航天员消耗品,包括吃的、用的等等,还有送一些以后空间站密封舱内的仪器设备和实验载荷,这是全封闭的设计。

还有半密封半敞开的设计,货运舱主要运送一些大的构件,比如空间站以后的太阳翼,我们国家设计的载人空间站,设计寿命加上在轨的延寿可能要突破20年,这20年在轨运行期间一些设计可能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产生故障。比如说大型的构件——太阳翼,就非常大,我们密封舱装得下但拿不出来,只有通过半敞开的货运飞船,把太阳翼整个大的组件运送上去,借助空间站机械臂和航天员出舱活动等等完成太阳翼在轨的更换和其他大构件维修维护工作。还有全敞开的设计,这是第三个型谱。主要运送一些更大的设备,不光是空间站维护维修,可能借助空间站需要发送的一些大的卫星等等其他的低轨飞行器,这是我们讲的第二个特点,就是我们的型谱化发展。

第三个特点是经济实用,一次飞行,多方受益。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像媒体说的,太空运货、太空加注,除了这个功能以外,比如为空间站提供一些仓储空间,还有进行一些实验载荷平台,这次货运飞船除了推进剂补加以外,还装载了几十台实验载荷,以满足我们进行长时期实验任务的需要,所以我们空间站还是非常有特点。

接着说第二个,有什么意义?这确实意义非常重大。实现在轨补加标志着一系列关键技术取得了突破,因为我们的目标航天员出舱、交会对接,神舟八号到神舟十号空间无人、有人自动交会对接和手控交会对接等等,都是为空间站建造和运营做准备的,这次也不例外,这次我们的空间实验室的燃料补给也是我们空间站建造前的一个关键技术,我们也突破了。突破以后,实际上为我们空间站组建和长期运行扫清了最后一个障碍,也为我们空间站的长期运行打下了非常坚实的基础,它的意义不仅在于此,它的技术拓展到低轨卫星和空间飞行器的在轨加注服务平台,可以为我们低轨飞行器进行维护加注,甚至可以为今后更长远的深空探测作为一个加油站、作为一个中转站,意义确实非常重大。

国际空间站,大家知道美国因为运载火箭发射的原因,它的货运飞船失利了,俄罗斯也是给国际空间站上行也是发射失利,但空间站还是有一些设计余量能够维持运行。确实,大家很关注,因为国际空间站运营,美国和俄罗斯货运飞船都是不同程度受到一些失利影响,媒体也是关注我们的货运飞船能不能给国际空间站进行补加,送一些物资。确实,这还有一定的难度,在短期内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在国际空间站建设之初,美国、欧盟等国家拒绝中国加入国际空间站的建设,所以我们的技术标准和一些硬件的接口不完全一样,要实现统一,短期内技术上还是存在一定的难度。但是,载人航天包括整个航天事业都是全人类和平利用太空的共同事业,中国载人航天还是愿意为国际空间站做一些工作,但是可能要给一定的时间。

[王兆耀]刚才杨总说的很全面了,其实为国际空间站运送货物的服务能力,应该说中国具有这个技术和能力的,但是刚才杨总说的,因为在细节上,在接口标准上还不一样,需要进一步做工作,这方面在国际上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这些年已经开始制定航天器特别是载人航天器接口的标准规范。就像我们不同型号的手机一样,型号多了,充电器都有了,但是充不上电,因为插头不一样。谢谢。

德国通讯社记者提问 中国网 赵娜 摄

[德国通讯社记者]我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现在完成了空间实验室阶段,在空间实验室阶段完成之后,什么时候会进行第一次载人飞行建造空间站?第二个问题,最近有报道中国和欧洲在太空方面有一些合作,你们会不会进行一些永久的月球空间站的建设?谢谢。

[袭艳春]第二个问题您指的是探月工程吗?

[德国通讯社记者]我们最近听到一些报道,说有可能中国和欧洲在月球空间站上面实现合作,您是否能够证实这一点?

[王兆耀]我们完成了空间实验室阶段的飞行任务以后,就要全面进入空间站的研制建设。根据我们的规划安排,将在2019年至2022年前后进行中国载人空间站的组装建造。因此,下一次的载人飞行任务的安排将根据建造计划的需要,在这个期间,要安排若干次的载人飞行,大的规划是这样安排的。

第二,中欧合作和下一步在月球轨道空间站的合作问题。我们和欧洲、和欧空局以及意大利航天局等许多家航天机构开展了一些合作交流,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们也和欧空局探讨了在未来载人航天发展合作发展当中如何加强合作。月球轨道空间站是国际上和中国专家们在研究论证当中的一个技术途径之一,现在据我们了解,美国、俄罗斯、欧洲,包括中国都对这种利用月球轨道空间站模式实现载人月球探测和将来月球资源开发投入了很多的精力,进行了认证,也很关注。因此,将来在这方面是不是合作,怎么合作,要就具体的技术方案确定以后,才能来说怎么合作。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提问 中国网 赵娜 摄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刚才王主任介绍了,从去年6月到现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空间实验室飞行任务已经全部的圆满成功了,请问这一阶段取得了哪些重要成果?对工程的后续发展会有什么样的作用?谢谢。

[王兆耀]从去年6月份到昨天为止,空间实验室阶段规划四次飞行任务已经全部结束了,刚才我在新闻发布的时候说了,圆满实现了我们刚开始确定的“成功首飞、稳定运行、健康驻留、安全返回、顺利补加、成果丰硕”的任务总目标。回顾总结这几次任务,我们感觉到还是有许多十分重要的成果,也有值得我们后面借鉴的成功的经验。

第一个重要成果,我们建成了空间站的货物运输系统。刚才记者们提问关心的货物运输系统,是我们建造空间站必须解决的问题,如果不把货物运输系统解决了,将来建成空间站,航天员就没吃没喝了,这很重要,现在已经基本具有将来建造空间站使用的条件了。

第二个重要成果,我们实现了航天员中期驻留的目标。神舟十一号飞船,航天员景海鹏和陈冬在太空中飞行了33天,这33天是我们国家载人航天飞行时间最长的一次。通过这次飞行我们对航天员在轨生活、工作、健康状态以及整个系统的维护支持保障等一系列技术都得到了验证,应该说也是为我们后续进行更长时间的飞行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第三个重要成果,我们考核了空间站建造中许多关键的技术,刚才也提到一些。比如空间实验室四次任务,交会对接就是在将来空间站轨道高度上进行的,以前都是在飞船运行轨道高度,比这个低大概几十公里,现在是393,接近400公里轨道进行交会对接、货物补给、推进剂补加和在轨维修,这些关键技术都是我们建造空间站必须掌握的关键技术。

第四个重要成果,我们开展了大量的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初步统计了一下这几次任务,安排了60余项空间科学实验、科学研究和一些技术试验,并且这些项目取得了一批丰硕的成果,有些成果都是极具显示度或者国际前沿的,刚才赵总介绍的一些项目和我们过去天宫二号安排的项目都可以说技术指标和先进性走在国际前沿的。对我们国家来说,载人航天进入了一个应用的新的阶段,为空间站将来有人参与的实验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第五个重要成果,我们通过这四次任务,提升了整个工程全线执行高密度发射任务的能力,过去是一年一次,最多一年两次载人航天任务,现在不到一年时间执行了四次,这样的高密度、高强度的任务实施,对我们组织指挥、各种保障都提出了严峻挑战。通过这次任务我们实行的总指挥部“一次成立、连续运行”,使我们整个任务组织指挥做到集中统一、高效顺畅,增强了我们执行任务的能力。将来到空间站长期运行以后,一年基本上都要至少执行三次或者四次,甚至更多的任务,这个阶段飞行任务检验,我们组织指挥与运行机制、保障力量都得到了检验和提高。

应该说,截至目前,空间站建造和运营的关键技术均已突破,相关配套建设的系统都已经建成了,可以说具备了整个执行建造空间站任务的能力。现在我们等什么?就是等空间站几个舱段主体,核心舱、实验舱,等着他们研发出来以后,我们就可以开始执行空间站在轨组装建造,也可以说现在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从这个意义上讲,空间实验室任务阶段圆满收官,标志着我们国家载人航天已经全面迈进了空间站时代。

回顾天舟一号任务乃至整个空间实验室阶段的任务情况、全过程,我们深深感到工程每一次取得一点点进步和成绩,都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的结果,也都是我们中国人民奏响追求科技进步、创新发展的时代强音,都是广大的航天科技工作者奋力拼搏书写的辉煌的中国成就。也正如昨天中央贺电所指出那样,天舟一号任务的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顺利完成,对于实现不懈追求的航天梦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谢谢。

[新京报记者]这次任务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持续时间比较长,特别是9月份还会开展第三次交会对接,所以我们的问题是任务测控方面还有哪些挑战?以及有什么新的技术突破?谢谢。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副主任孙军回答记者提问 中国网 赵娜 摄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副主任 孙军]这个问题我想首先测控方面最大的挑战有三个方面:第一,任务持续时间长。任务持续时间长所带来的就是任务飞行方案相比以往交会对接任务都要复杂,我们所承担的验证空间站阶段关键技术的任务也更加多,整个时间跨度将有5个月的时间,组合体飞行两个月,之后还要独立飞行3个月时间。此外,还要进行多项在轨科学实验,应该说,组织实施的难度还是比较大的。

第二,本次任务交会对接飞行方案也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以往交会对接任务,包括载人飞行交会对接任务都是在两天时间内就可以完成交会对接。根据今后空间站任务的需要,因为空间站阶段我们不会去控制庞大的空间站进行轨道的机动和调相控制,就需要货运飞船具备在任意相位角情况下的交会对接能力,这次任务货运飞船飞行方案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可以采用两天、三天、四天、五天的方案来进行交会对接,所以存在一个交会对接方案动态变化的问题,这是一个全新的挑战。

第三,首次进行推进剂在轨补加任务。我们昨天已经圆满完成了这次试验,但是这次试验非常复杂,推进剂在轨补加整个过程分为5个阶段29个步骤,持续了5天时间,在补加试验的全过程中,要对浮动断接器、压气机、补加管路、补加阀门等关键设备进行全过程严密监视和控制,补加的两个航天器之间要进行密切配合,指令发送需要非常精准。

那么,对地面的控制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我们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技术突破:第一个方面在任务组织管理方面,针对任务长周期实施的特点,优化了飞行控制模式,以往我们都是采用各实验队、各个系统在北京航天飞控中心集中进行飞控支持,这次考虑任务实施的周期非常长,也同时为了我们今后空间站长期管理、长期控制积累经验,我们制定了集中式与分布式相结合的飞控工作模式和相应制度,以后我们的有关实验单位可以在远程支持中心与我们飞控中心配合来完成飞控工作。第二个方面,针对动态交会对接的设计,我们突破并研究了动态发射窗口计算,多天交会模式设计和长周期的高精度轨道预报等等关键技术来解决多天的交会对接方案的问题。第三个方面,针对推进剂补加控制的要求,我们突破了推进剂补加地面协同控制技术,设计了协同控制技术方案,研制了推进剂补加地面监视软件、故障诊断软件以及可视化监视软件。此外,我们还组织各系统的专家成立了推进剂补加专业支持小组,明确了整个补加过程的监视报告、重点决策点,使得我们整个补加过程非常的圆满和顺利。

谢谢。

[中评社中评网记者]此次天舟一号飞行任务也被称之为收官之战,我们马上就要进入空间站的建造,想请问相对于国际空间站,我国的空间站会有哪些重要的改进或者提高?另外想请问目前我国和哪些国家或者组织有计划在空间站建成之后开展合作?谢谢。

[袭艳春]第一个问题,香港文汇报和您的问题比较雷同,王主任还有什么需要补充的内容?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王兆耀回答记者提问 中国网 赵娜 摄

[王兆耀]空间站的特点,应该说我们空间站还是有着自己的一些特点。比如我们的规模适度,具有拓展能力,国际空间站200多吨,和平号也是100多吨,我们空间站本体是60多吨,加上飞船和货运飞船是90多吨。根据我们国家的需求,我们已经感到够用了,规模适度,并且我们有拓展能力,下次可以再拓展三个舱段。

第二,总体方案优化,增强了建造的灵活性。刚才,杨副总在回答有关记者问题的时候说到,我们货运飞船三个模块化的设立,小货用封闭舱装、大货和超大型的就用半开放和开放式的装,装进去怎么办呢?我们有机械臂,有转位机构,通过他们的配合、通过他们的工作和航天员的配合进行在轨组装建造,因此我们这个建造方案比较灵活,比较可靠。

第三,创新了共轨飞行模式,具有中国特色。我们在空间站设计当中专门设计了一个新型的平台装载着一种大型的光学设施,用于天文的观测和研究,类似于哈勃望远镜,但是这个平台又可与空间站共轨飞行,需要的时候和空间站对接上,空间站航天员出舱对他进行维护和补给,满足它非常高精度的稳定度,又可以满足它平时的工作条件。这个设计开辟了整个分布式空间站架构的创新模式,是独具中国特色的。

第四,利用高新技术成果,提高了综合效能。国际空间站是上个世纪后期研发的,我们是二十一世纪建造空间站,要尽量用最新的科技成果、信息技术、电子技术等技术成果运用于空间站,使系统、部件、水平是世界一流,像网络,过去空间站没有网络,现在可以把网络都放在空间站上,将来在空间站可以和互联网互通。总之,我们用了最新的技术成果来进行研发的。

现在进展情况是,整个空间站研制建设工作按照计划稳步推进,关键技术、方案都已经完成了,现在正在进行的是相关飞行产品的初样阶段的试验,同时配套系统像货物运输、载人飞船、运载火箭系统,一些成熟的系统正在进行产品的生产、研制。

刚才讲的国际合作就是本着一种开放、合作的原则和心态进行,这些年,我们和世界上多个国家、地区和机构进行了广泛的合作,有欧空局、法国、德国、意大利、俄罗斯,还有许多一些组织机构都和我们开展了这方面的合作交流,后期我们在进入空间站以后,对合作交流的政策、原则一如既往,同时在合作的模式上可以是设备的研发,可以是利用我们的平台开展空间科学实验,也可以是共享实验装置,也可以把实验成果进行转化。去年,我们和联合国外空司签署了双方合作协议,面向世界各国包括发展中国家提供我们空间站的实验资源,联合国外空司对这方面的合作是非常的赞赏,也非常的积极,我们双方目前正在按计划开展一系列的具体的合作程序、步骤的工作。谢谢。

[袭艳春]时间关系,最后一个提问。

[新华社记者]空间实验室阶段任务成功以后,标志着我国正式迈入了空间站时代,我想请问备战空间站中国的航天员正在做着哪些准备?另外,未来空间站上将会搭载哪些实验载荷?未来会做哪些空间实验?谢谢。

[王兆耀]马上就进入空间站时代了,航天员是我们载人航天的核心,他们同样正在紧张的备战,准备迈入空间站时代,空间站时代对航天员的要求更高了。首先是时间长,现在最长的中期算是一个月将来是三个月、六个月甚至更长,要解决他们在上面生活、工作、健康这一系列的研究,还有他们的训练、实验都要跟上,因此他们现在正在紧张的备战进入空间站时代。

第二,他们的“技术技能”要发生很大的变化,过去航天员上天做的实验大部分都是在舱内,舱外活动也是出舱时舱外服的验证。将来空间站建造阶段,航天员可能大量的工作要在外空间进行,这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因为外空间的试验工作,在地面就很难创造这种条件,即使是真空的,又要失重,在地面几乎是很难创造的,要创造这个条件,代价太大,怎么办?就要模拟,模拟的话就要有差距,这些差距将来上天以后会怎么样,一个是训练,第二个就是要进行认真的研究。

第三,我们对航天员保持一定的队伍规模。现在航天员招收了两批,到了一定的年龄可能还要退出现役,我们现在还要不断地选拔、培养新的航天员,使他们具备这种能力,为空间站建造、运营服务。

[赵光恒]我补充回答一下空间站空间科学和应用规划情况。

在空间站上,我们将在空间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微重力流体物理和燃烧科学、空间材料科学、微重力基础物理、空间天文和天体物理学、空间环境和空间物理、空间地球科学和应用、空间应用新技术试验这8个研究方向,30多个研究主题,开展大规模的空间科学研究和应用。目前,正在加紧研制多学科实验平台和公共支持实验平台,我们期望在空间科学前沿探索方向上能够进入到世界的先进行列,取得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科学成果,使我国空间科学取得跨越发展。

在空间应用领域要创新发展、突破和掌握一大批战略性的空间新技术和核心关键技术,引领我国未来空间应用技术的发展,也面向国家迫切需求的重大应用问题,提供先进的解决方案,取得重大的应用效率。

[王兆耀]我补充一下。我们载人航天工程,从神舟二号飞船开始,应用项目的总体重量到现在为止,应用载荷实验装置也就是1吨多的重量。而我们空间站建成了三舱载荷能力,首批首次就有10吨多,以后还在实验运行中不断的更换、更迭,因此空间实验和空间科学的载荷资源是非常丰富的,所以具体有哪些项目,将来太多了,因为我们有着非常丰富的空间实验资源。

[袭艳春]再次感谢几位发布人的介绍,更要感谢广大航天科技工作者们付出的努力和心血,也谢谢大家。今天发布会到此结束。

【我要纠错】责任编辑:白宛松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