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信用信息,不该成为孤岛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5-02-03 07:28 来源: 人民日报
【字体: 打印本页

长期以来各部门掌握丰富的信用信息,但大多各自为政
信用信息,不该成为孤岛

随着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推进,可被记录、使用的个人信用信息将越来越多,违法搭建、借书不还、长期欠缴水电煤气费用、出租车司机绕路宰客等公共生活中的大事小事都将影响个人信用。这些信用相关信息,原来分散在银行、法院、民政等众多机构。目前,全国至少有上海、广东、江苏、福建等9个省(直辖市)正在或已经建立由政府部门牵头的公共信用信息平台。信用信息如何整合打通?记者在上海、广东进行了调查。 

  信用信息可影响公务员招录、贷款等

  公共信用信息平台的建立,将使信用的内涵多元化、指标可量化。这些平台收集的数据既包括法人,也包括自然人。如上海市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聚合了97家部门和单位提供的登记类、资质类、监管类、违约类、判决类、执行类、管理类和公益类信息事项3297项,覆盖全市138万法人和2400万自然人。平台向政府部门、信息主体(企业法人和个人)以及符合条件的信用服务机构提供查询服务。

  2015年开始,上海市公务员招录工作使用平台的公共信用信息。在报考人员中,发现3人有不良记录,其中2人有法院判决记录被直接取消了参考资格。

  金融机构可利用平台数据防范金融风险。上海银监局相关负责人张荣芳表示,虽然央行也有征信系统,“但信息来源比较单一,而上海平台信息来自方方面面,我相信两者结合发挥的作用会更大。”

  个人也可以利用平台提供的数据规避生活中的风险。广东惠州市民阿红最近刚打赢一场官司,当时她想请一位律师起诉自己所在公司,却又很担心律师会被“收买”。犹豫不决之际,阿红查询了律师的信用档案,发现这名律师没有不良记录。果然,在随后的诉讼中,律师工作兢兢业业。

  联通信息孤岛关键要有系统的制度设计

  这个“很好用”的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建起来却颇费周折。长期以来,各政府部门掌握着各自管辖领域内的信用数据,但大多“各自为政”,缺乏整合,成为一个个信息“孤岛”。这经常给市民造成“办个事来回跑”的麻烦。

  “掌握数据就意味着巨大的经济利益。”谈及政府各部门间的信息孤岛状态,上海一位第三方征信机构的负责人苦笑,“比如去央行系统查企业信用报告,最简单的一份也要将近300元。”

  而对一些政府部门来说,随着行政性收费项目的清理,有些数据已经不具备一般意义上的经济价值了,为什么还不愿意拿出来呢?“存在感啊!”上海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政府工作人员说,“数据在,就表示职能还在,权力还在。何况每年的财政预算都是根据每个部门承担的工作多少来确定的,拿走的(数据)越多,预算就越少,最后可能连某个部门存在的价值都没有了。”对这种现象,上海市市长杨雄多次强调,政务数据是政府公共资源,不存在自留地,也不属于某个部门,数据共享绝不允许讨价还价。

  “信息孤岛的形成有历史原因,过去各部门数据建设各自为政,互不相联。这是当时的体制机制造成的。”惠州市发改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打破信息孤岛关键是从一开始就要有一个整体的、系统的制度设计。在制度框架下推进信息互联互通顺理成章。”

  将“池子”做大,才能激发数据活力

  打破信息孤岛,就是将分散在各个部门的信用信息进行整合,再通过内部共享和面向社会依法披露,促进信用信息资源共享。

  首先要有技术支撑。惠州市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国家试点市。截至目前,惠州共投入390万元用于信息资源共享与交换平台的建设,其中的公共信用信息管理系统整合了33个单位的156个数据主题,共有3.9亿条数据。在此基础上,惠州市才有“底气”出台规范性文件,规定全市新开发的政务系统不得购买服务器,由惠州市信息管理部门统一建设政务云平台、云数据库,为全市新开发的政务系统提供统一的服务器托管。

  其次是发展改革部门牵头,充分利用各方优势,保障信息的有效整合。在惠州,人民银行根据市场、金融机构的业务需要梳理信用信息采集需求,设计市公共信用信息管理系统基础框架;发展改革部门整合协调各政府部门信息采集目录以及信息采集与应用管理工作;经信部门依据信息采集目录通过信息资源共享与交换平台完成信息入库。

  上海市征信办公室一位负责人说:“数据的归集和应用是相辅相成的,我们要分析,各个单位提供了哪些信息,应用了哪些信息,还缺少哪些信息,‘逼’一些部门拿出更有时效、更有质量的信息来。”据悉,各单位自查结果及自查报告反馈情况将纳入市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运行相关统计排名,并可能与该单位的绩效考核相挂钩。

  再次是信息共享。要激发数据的活力,还必须注重将自家的平台与其他省、市对接,将数据的“池子”做大。惠州先后与深圳、河源、梅州、东莞、汕尾等市签订了相关社会信用体系合作协议或相关合作,促进信用信息融合与数据共享。上海也在积极探索将平台与央行等“国”字头部门的数据平台接轨。(记者 励漪 邓圩)

责任编辑: 张维
 

版权所有:中国政府网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京ICP备05070218号 中文域名:中国政府网.政务

中国政府网
微博、微信